中网访谈

塑造相对真实又与众不同的曹操
发布时间:2022-11-09 10:38:56      点击次数:588011     
0

                       塑造相对真实又与众不同的曹操----这个梦我做了十五年


问: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写长篇历史小说《曹操》的?

答:这个梦早就有了。十五年前,当时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的校友吴兆龙来梅地亚中心找我,说是想拍《曹操》电视剧,请我做历史顾问。我提出的条件就是不使用《三国演义》里面罗贯中创作的桥段和细节,在《三国志》和《后汉书》提供的史料基础上重新创作。兆龙表示完全同意。

可惜,这个项目后来易手他人,几经启动和搁置,至今没有下文。

我想,一不做二不休,自己来吧!

 

问:最后写成了小说?

答:是的。

 

限量签章版

⬆️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问:创作的感受如何?

答:很爽也很累,晚上做梦都是它,写完了还梦见在电脑上改稿子。这本书上中下三册,版面字数77万字,历史上的时间跨度三十一年,又有众多人物,单单前后照应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许是太投入吧,写完之后好几个月都缓不过来,什么事情都不想做。感觉写到曹操之死时,他把我也杀了。

 

问:这部小说的序章,就是你们的隔空对话吧?

答:还是先听听这一章的音频再说。

 

《曹操》序

⬆️ 点击收听音频 ⬆️


问:怎么感觉倒像是曹操被你问住了?

答:哈哈!怎么会?只是我觉得,如果曹操真有在天之灵,那么对话就该是这样的。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有自我反省能力的曹操在自问自答。

 

问:曹操会吗?

答:会。在我这本书里,汉献帝任命曹操为丞相时,问了他一个问题:朕何以为朕?之后,曹操也多次问别人:孤何以为孤?这实际上是在问:我到底是什么人?这个问题困扰了他一生,只不过曹操对自己的历史定位,不会是庸碌之辈想象的那样;而他在本书中的三十一年,也可以说是从刺客到国王。

 

问:从刺客到国王?

答:是。但,这是身份变化,不是心路历程,所以要追问。有此追问,才能塑造相对真实又与众不同的曹操。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问:小说也要有真实性吗?

答:现实主义小说和历史小说必须有,这就要记住恩格斯的话: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问:具体说来又是什么呢?

答:东汉末年是乱世,同时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也因此,在我这本书中,无论曹操的对立面还是同盟军,都是英雄。

 

问:对立面也能是英雄?

答:当然。三国时期刘劭的《人物志》说: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用之于人,则聪明秀出者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总之,按照当时的风尚,只要能力出众就是英雄。这是一种审美判断,不是道德判断。

写历史小说,必须尊重时代的风尚。

 

问:能够举例说明吗?

答:能。比如张让,是东汉末年的大宦官,职任中常侍,在史书和文学作品中都是反派。本书一开始,便是他谋杀大将军何进,堪称心狠手辣。但他走投无路之时,却是这样死的:

“曹孟德,不要再耍花招!我等回宫,还有命吗?”

“有。”一直沉默的刘协开口了,他看着刘辩说道:“臣现在就请陛下颁旨,赦张让等人无罪!”说完,叩首。

曹操立即跪下。“臣附议!”

董卓、杨彪、袁绍和吕布也都跪下,声称附议。

“准奏!”小皇帝马上宣布。张让大为感动,哽咽着说:“臣叩谢陛下,也谢过诸位!可惜天意难违,死生有命。”

说完挥剑起舞,唱道:

唱完,张让泪流满面。

刘辩吓坏了,扑过去抱着张让说:“常侍,我们回宫。”

张让收剑入鞘跪下。“陛下当然还宫,臣等却只能赴死。天下从此必将大乱,朝廷里包括今天在场的这些人,过不了多久就会撕破脸皮打起来。臣无能,陛下保重!”说完,将剑用双手高高举起。

小皇帝不敢接。

“请陈留王替陛下接了吧!”

刘协接过了何进的剑。

张让又磕了个头,然后飞奔跳入河中。

其他宦官也跟着张让全部投河自尽。

河水很快就卷走了他们。

“咦!这等人也有血性?可惜了那配方。”

曹操没有搭理董卓,重新踏上了跳板。娥眉月已经升起,忧郁而不暧昧。河水依然哗啦啦地流着,曹操想不出有什么词可以表达此刻的心情,只是想起了在府中论字时张让的眼神。现在他明白,那不是空洞无物和深不可测,而是绝望,对大汉,也对人世。

你看,也足够悲壮吧?

有这些情节,读者就不难进入东汉末年的典型环境了。

 

问:这样写,有历史依据吗?

答:有。《后汉书·张让传》的记载是:

让等数十人劫质天子走河上。追急,让等悲哭辞曰:臣等殄灭,天下乱矣,唯陛下自爱。皆投河而死。

当然,追张让的,我改成了小说中的人物。

 

我的董卓会唱歌


问:张让这个人物重要吗?

答:四线吧!第三章就死了。

 

问:这样的人物也要写出个性?

答:必须的,只有纯粹的工具人做不到。

 

问:一线人物都有谁?

答:只有曹操,绝对唯一的男主,董卓也只是二线。这样的人物,当然不能马虎,也不能简单化和妖魔化。比如第一章他和贾诩的对话:

“君侯既然官拜并州牧,为何迟迟不肯赴任?”

“路太远,老夫走不到。”董卓又换了腔调。

“只怕君侯中意的猎物不在并州,而在洛阳吧?”

“你这话什么意思?”

“猎物不在洛阳,猎场怎么会从右扶风到了函谷关?”

“贾先生在函谷关转悠,又是想干什么?”

董卓的称呼又变了。贾诩分明听出了那客气中的警觉,但他只能以不变应万变,再说他也没得变。

“当然是想进京找碗饭吃,没想到一头撞上了君侯。”

“那好,这就派你个活干。去右扶风,帮老夫照看家眷。”

“怎么,君侯一时半会不回去?”

“总得看看有什么中意的猎物。”

“君侯不会是……”贾诩大惊失色。“本朝制度,外将若无诏命而擅自进京,可是谋逆大罪,要诛灭三族的!”

“那就不用你管了。”董卓诡异一笑。

“使不得,使不得,这如何使得?”贾诩拼命摇头。

“先生也是凉州人,可会凉州酸曲?”

董卓又换了称呼和语气。

贾诩愣了一下,董卓却自顾自唱了起来:

董卓唱得荒腔走板,贾诩却一听就懂。

决心早定,有备而来,内应消息已到。

那就随他去。

问:这是噱头吧?

答:不。它要表现的,是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也是故事情节的伏笔。

同样是伏笔的,还有董卓和曹操的初次见面:

“你叫曹操?”

“是。”

“字孟德?”

“惭愧。”

“四十几了?”

“三十五。”

“不像。”

“长得丑。”

“能比孤还丑?”

“比不上。”

“嗯?”

“君侯威武!”

“哈哈哈哈!”董卓笑了。此刻他已在北邙安营扎寨。巨大的封土冢前,士兵们正在生火做饭。篝火熊熊,火上或者烤着猎物,或者架着锅。炊烟袅袅,所有人都各忙各的,没有谁往这边看。

雨停了,也没有云,月亮则还要到子时才会升起来。

星光下,坟茔座座,林木森森,鬼影重重。

董卓坐在墓碑前,隔着篝火凝视曹操。

“现任何职?”

“典军校尉。”

“你来传诏?”

“是。着并州牧董卓退兵。”

“传谁的诏?”

“陛下。”

“哈哈哈哈!陛下?”董卓狂笑。“来人!”

天子在此?曹操忍不住打了个喷嚏。

“且慢!”董卓眯起眼睛。“曹孟德,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北邙,先帝和王侯将相的殡葬之处。”

“风水宝地啊!只是少不了孤魂野鬼。”

什么意思?难道……

问:这也是塑造人物吗?

答:是,因为董卓和曹操互相欣赏。

 

曹操有很多面镜子

关羽是他的义

曹操 方佳翮绘


问:董卓和曹操互相欣赏?

答:是的。他们都能力超强,也都胆大妄为,还都长得丑。你看《三国志》和《后汉书》中,英俊帅气的都有身高容貌的记载,比如袁绍、刘表和诸葛亮。董卓和曹操却没有相貌的描写,可见不怎么样。

 

问:这有什么关系呢?

答:前面说过,写历史小说,必须尊重时代的风尚。东汉末年到魏晋,社会风气就是以貌取人。因此曹操和董卓其貌不扬,反倒会互相欣赏。而且,只有先互相欣赏,后反目为仇,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才有张力。

 

问:能够欣赏董卓的曹操,又是什么样的个性?

答:我在《品三国》中说过,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的。他有很多张脸,但是每一张又都是他的。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这很难写。所以,还要将跟他关系密切的人物,设定为他的镜子。比如关羽,就代表着曹操的义。曹操对关羽好,也不纯粹出于功利目的,这才要放关羽走。

 

问:不是“过五关斩六将”?

答:那是罗贯中编的。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真实情况是关羽通过张辽向曹操打了招呼,立功之后就走人,曹操听了深以为义。关羽走后,部下要追,曹操也不让。裴松之也说,这是曹公的美善。两个人都光明正大。

 

问:这部分就照着正史写?

答:哪能那么简单。再说,正史的记载也有可以商量的地方。当时刘备在袁绍那里,关羽过去岂非资敌?这就只能让他人出面,三留关羽。关羽则用他义薄云天的独特方式表示,自己是归刘而非助袁,不会与曹操为敌。曹操见实在留不住,便亲自送他到两军交界处:

路不长,却走了很久,终于到了尽头。

“云长留步!”曹操喊了一声。

关羽勒马,但不回头,车队则停了下来。

“过了鸿沟,就是袁绍的地盘,你我就此别过。”曹操说。“吕布这匹赤兔马送给你了。宝刀赠烈士,好马赠英雄,云长保重!”

说完,曹操下马,把缰绳栓在车上。

关羽再也撑不住,滚鞍下马,拜倒在地,泪流满面。曹操却不去扶他,也不看他,只是牵过关羽的马,深一脚浅一脚徒步往回走。

一轮红日滚入鸿沟。

当然,你可以理解为两人情意深重,也可以理解为曹操会做人。这也不错嘛!何况关羽后来,是还了这份情的。

 

问:华容道?

答:不是。那也是《三国演义》的情节,不能用。不过,历史小说是可以虚构的。罗贯中虚构了一个,我也虚构了一个。我的办法,是让关羽在赤壁之战时去见曹操,劝他撤军。

“如此说来,我必败无疑?”曹操仍然笑眯眯地。

“只要开战,定然让你葬身鱼腹。”关羽说。

“也是,忘了云长现在统领水军。”

“所以念你旧情,给你指条生路。”

“云长认为孤会投降?”

“多半不会。”关羽叹了口气。“撤军吧,还来得及。”

“撤到哪里?”曹操又问。

“最好回许,襄阳也行。”

“那么,江陵又给谁?”

“还用问?当然归我。”

“周瑜会答应?”

“那由不得他。”

“刚才云长说,是私下里来见?”

“当然。难道刘豫州和孙将军会派我来不成?”

“不知云长又为什么对曹操如此厚爱?”

“因为你送我赤兔马。”


关羽如果抡青龙偃月刀

会从马上掉下来

关公铜坐像

新乡市博物馆藏


问:不拘小节?

答:恰恰相反,细节要尽量真实。书中提到的器具,比如车、璧、耳杯等等,全都有出土文物作证。洛阳皇宫里的树,有《后汉书》的记载为证。但是我对场景,就很少有描述。那些房子那些街道,谁都没见过,怎么可能写得细?比如都亭,洛阳肯定有,而且肯定有广场,因为有文献记载。但在洛阳哪个地方,长什么样,问洛阳汉魏古城考古队队长钱国祥老师,他说没挖出来,没法讲。

 

问:这些细节很重要吗?

答:当然。比方说,汉代没有马镫子。这就直接决定了马战怎么写。古典小说中两员大将骑在马上厮杀多少回合,是不可能的。没有马镫子,就没有着力点。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一挥,关羽就得掉下来。我的书中写关羽和吕布对冲,结果就是都掉下马了。掉下来会怎么样呢?反倒好做文章。

 

问:还有什么要注意的?

答:称谓。很多历史小说电视剧,称呼官员时叫大人。这是错误的。汉代的“大人”仅仅用于称呼父母或父辈,还有少数民族的酋长。

 

问:那该叫什么?

答:长官,上官。为了保证细节不出错,果麦文化的贺彦军和施萍整理了一册《三国社交礼仪与称谓》,非常实用。另外,做手术时用什么医疗器械,我请教了于赓哲教授。射箭比赛怎么发号口令,请教了陈宝强教授。

总之,追求真实,要靠把握大方向,抓住小细节。

细节越真实,描写也越真实。

大的历史框架不错,细节也真实,就可以虚构了。

 

问:怎么虚构呢?

答:下次再说。


更多精彩内容,请大家关注我的新书《曹操》


限量签章版

⬆️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您感兴趣的新闻
上一条:山西太原:吃了区长高档宴席,6名厅级干部被处理
下一条:公安部公布依法严厉打击网上侵权假冒犯罪10起典型案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