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儿女

孙若风:夜经济是一种文化产品
发布时间:2024-02-23 14:06:30      点击次数:52812     
0

今年春节假期,夜间出游表现出众。西安大唐不夜城、东平大宋不夜城等景点“人山人海”,南京秦淮河灯会、上海豫园灯会、西安城墙灯会等成为热门打卡点,一些地方的闹社火、耍龙灯等民俗活动更给春节增添了热闹的氛围。

  春节夜间出游受追捧,是当前夜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近几年,很多城市都在夜幕降临后展现出了另一种魅力。大大小小的夜市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一些网红城市凌晨两三点依然灯火通明。事实上,从进淄赶“烤”到贵州“村超”再到哈尔滨冰雪旅游,夜经济都是别具特色的部分。

  夜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经济,是文化百花园里的“夜来香”。夜经济的杠杆是夜文化,大大小小的商圈、商铺、小吃摊,给消费者提供的不仅是食物和工艺品,更是一种新颖的消费场景和文化情怀。当人们在夜间出游,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都会不自觉地融入地方文化。

  夜文化是夜经济的驱动力。夜经济的勃兴,反映了一种美学意识的自觉,它唤起了一种有关篝火的古老记忆,也唤起了自古以来无数文学艺术作品描述的有关灯火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主要体现为生命意识、生活意识和生趣意识。在先民成功钻燧取火的同时,他们也获取了夜文化的火种。火不仅可以烧烤食品、驱赶野兽,还能带来温暖和想象,带领人类走出精神上的茫茫黑夜。而篝火边的祭天祀地与文化狂欢,通过火与神明对话、与传统对话,在火边与亲人、族人对话……种种场景都是后来夜文化的原型,实质上也是不绝如缕的夜市、夜生活、夜经济的模板。

  从根本上说,发展夜经济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了大家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唐代李商隐有一句诗:“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从某种程度上说,如今沉浸于夜经济的居民和游客,也是试图通过夜游延展生命长度、拓展生命宽度、加大生命密度、提升生命质量。

  夜经济是夜文化的载体。从汉代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关于夜市的作品构成了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生动章节。夜经济的文化功能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传播功能,自古以来很多优秀作品都是依托歌坊、酒楼传唱开的;二是孵化功能,唐诗宋词元曲中很多词牌、曲牌最初都来自夜间咏唱,传统戏曲的兴起更与夜间消费密不可分;三是交流功能,一起围炉夜话,这是夜经济最主要的功能;四是市场功能,这是夜经济作为“经济”的基本属性,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旅游业都得益于它的培育、涵养。

  近些年,文化和旅游部和地方文旅部门积极引导各地发展夜经济,当然有助力经济发展的考虑,但更重要的是文化目的——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满足大家通过夜生活实现延伸、拓展、丰富、提升生命的精神需求。

  现如今,夜经济已成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一种形式,一种商文旅融合的新业态。与夜经济相互赋能的夜文化,具有“三共”特征:一是形神共养,人们来到夜市以及其他夜经济场景,不只是为了果腹或解决物质性需求,还想得到精神的放松与愉悦;二是主客共享,夜经济从来都是主客共创共享的空间,我国古代与夜经济相关的作品大多属于此类,白居易《琵琶行》写“浔阳江头夜送客”,如今的九江又恢复了当年的夜景;三是雅俗共赏,中国传统美学是生活美学,“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无数文人雅士从夜间活动中获得艺术灵感,留下大俗大雅的作品。

  理想的夜经济,应该是一种文化产品。它要符合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并通过日常生活渠道进一步涵养源于传统又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精神。一方面,在丰富中求美,各种街区、商圈只有业态多样,才能满足居民和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是在独特中求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论哪种产业都会打上当地的文化烙印,而在发展深度游的过程中,它们会成为游客新的兴趣点;此外,只有在标准化中求善,通过标准化让夜经济更规范有序,形成消费者和全社会监督、政府治理、社团协同、商户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夜经济才能更好地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生活。

  (孙若风/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

您感兴趣的新闻
上一条:龙年炮龙“守艺人”
下一条:吉林省新增8家“中华老字号”

返回列表